7月以来,北半球多地遭遇大火,雅典附近一场战后欧洲最为严重的火灾造成近百人死亡,18场山火席卷美国加州……
在日本,东京气温首次超过40℃,热浪造成全国至少百人死亡,两万多人住进医院。
北极圈也出现异常,芬兰拉普兰岛上的一个年平均气温在冰点之下,名为Sodankyla的小镇,7月18日的气温高达32.1℃(比历年同时期高出12℃),创下百年来最高记录。
▲北极圈罕见高温
此时,还有更多地方进入“炙烤模式”。
人们不禁会问:热,真的会“热死人”吗?高温就是热浪吗?为什么各地预警标准不一样?要如何防范相关危害?
什么是热浪?
对于热浪(Heat wave),很难找到严格准确的定义。如果说联合国气象组织算是一个权威机构,那么该组织对于热浪的定义也是含糊不清的——持续几天至几周的大范围显著暖气流来袭。
不仅定义模糊,世界各地的相关政府部门对于热浪的判断标准以及预警系统也还不够完善。
不过细想,这也不难理解。
第一,是否需要对居民进行警示,部分取决于当地日常气候(也就是人们的适应程度)。在北京,连续三天最高气温超过35℃会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但像本文开头提到的芬兰小镇,如果按照北京的预警标准,恐怕就有些迟了。
第二,温度仅仅是影响热浪危险程度的维度之一。其他重要指标还包括湿度、空气污染情况、风力、夜晚最低温度和高温持续时间等。
比如人们可以通过排汗来降低体表温度、调节体温,也许在干燥的沙漠我们可以抵抗50℃高温,但在湿度大的地方,气温达到30℃就会让人闷热难耐,甚至开始出现呼吸困难等明显症状。
可测试自然湿球温度的仪器
如果湿球温度(相当于把温度计底部包裹在湿毛巾里测得的温度)达到35℃,即使是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在荫凉处吹着风扇,也可能在六小时左右死亡。
而空气中污染物的聚集,则会加剧“热浪”的危害。颗粒物的聚集和沉淀、强日光照射、低风速等条件,不仅使得空气中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增加,更会提升近地面臭氧浓度。而这些问题又导致环境中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热浪”危害的影响因素复杂,所以在发布热浪预警的问题上,世界各地做法大相径庭。不仅在选取何种指标、如何对指标进行衡量等问题上各不相同,连预警发布的时机也不一样。
比如在英国,热浪预警会提前三天发布,而在比利时,人们接到预警消息时则是酷热天气已至。
如何防止热浪的伤害?
2003年的欧洲热浪导致几万人丧生,其中法国伤亡情况最为惨重。由于没有适当预警,很多老人在家人外出度假期间死于热浪,引起民众不满。
而2012年热浪再次来袭,气温甚至高过2003年,但由于吸取了经验教训,提前做好预警与防护,尤其是对老人的额外照顾,使得伤亡人数大大降低。
近日,多地持续高温,预警频发,而如上文所述,我们需要对此进行多维度关注,做好防护措施。
1. 关注气温的同时,应同时关注相对湿度与污染物浓度(尤其是近地面臭氧与颗粒物浓度),高温高湿天气,再加上空气污染,一定要尽量减少外出。
2. 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也许气温尚未达到预警标准,但每个人的耐受程度和身体状况不同,要多关注自身感受,及时调整。
3. 在室内开启空调,但温度不要过低。与此同时,注意房屋通风,避免“空调病”。
科学的室内通风,要在为室内引入新鲜空气的同时,防止室外污染物侵入,同时兼顾室内温湿度平衡。